12月17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廣州市召開全省
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交流
農機化發展典型經驗,研究部署2022年
農機化工作重點。廳一級巡視員牛寶俊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過去一年,全省各級
農機化管理系統,按照國家和省有關“三農”的工作部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
農業機械化和
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精神,扎實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預計全省
農機總動力25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7%,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7%,實現了
農業機械化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與此同時,去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起草了《廣東省
農業機械化“十四五”發展規劃》,聯合財政廳研究制定了《廣東省2021-2023年中央財政
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為
農機化發展提供全局性的政策支持;已在全省布局建設3個水稻智能
農機裝備示范基地和15個水稻機械化種植示范點。全省水稻機種率突破30%,珠海、江門兩市的水稻機種率已超過70%;全省
農機合作社達930家,
農機合作社擁有
農機裝備原值達7億元,
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面積近1000萬畝,年經營收入超7.5億元……對于2022年的全省
農業機械化工作,牛寶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國
農機裝備補短板推進會議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服務鄉村振興大局,明確思路,真抓實干,推動全省
農業機械化加速發展。各地要以規劃為引領,加強
農機化工作的總體謀劃;以水稻為重點,推進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以目標為導向,推進
農機補貼政策規范高效實施;以補短板為契機,增強
農機裝備研發生產能力;以“機械化+”為模式,增強
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以訓賽為抓手,加強
農機化人才隊伍建設;以法規為依據,強化監管保障
農機安全發展。
會議為獲得2020年全國“平安
農機”示范縣、全國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優秀組織單位、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水稻“機收減損明星合作社”和水稻“機收減損能手”等稱號的先進單位、
農機服務主體和優秀
農機手頒獎,為廣東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成員頒發聘書,發布適宜機械化種植的水稻推薦品種。
廣州市、江門市、湛江市,清遠英德市、云浮新興縣等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做典型交流。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專家,各地級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
農機農村局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