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十四五”農業機械化主要指標
。ㄋ模┌l展布局
1.裝備產業布局。以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為重點,大力推動成都(新都)、綿陽(三臺)農機裝備產業園建設,推動成德南高效收獲、畜牧養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及收獲后處理農機裝備產業帶建設,樂雅綿新型智能碾米粉碎機、茶機、榨油機等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制造基地建設、巴廣達藥蔬高效種植農機裝備產業基地建設和瀘州宜賓智能釀酒裝備產業基地建設。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布局建設農機裝備制造研發基地,打造產值上億元的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
2.示范推廣布局。堅持平原地區率先發展、丘陵地區加快發展、盆周山區突破發展、高原地區示范發展的總體原則。在平原地區重點推廣示范大馬力、高性能、多功能農業裝備,開展全程全面機械化行動,推動川菜等特色作物機械化示范發展。丘陵地區大力推廣中小型、輕簡化農業裝備,全面開展糧油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推動特色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機械化加快發展。盆周山區大力推廣適應性強、輕便小型農業裝備,高效節水提灌設施,因地制宜發展川茶、川果、川藥等山區特色產業生產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高原地區大力推廣撿石、馬鈴薯和青稞播種收獲、牧草收獲打捆貯藏等農業裝備,因地制宜開展馬鈴薯、牧草、青稞、苦蕎、蔬菜、中藥材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
三、主要任務
。ㄒ唬┨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原則,加快建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合作社+基地”協同創新、聯合攻關新機制。創建一批省級農機裝備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立智能農機創新團隊。分批發布現代農業“10+3”產業缺門斷檔機具需求目錄,充分利用現代農業裝備制造聯盟、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優勢,研究部署現代農業裝備科研項目,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協同開展基礎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缺門斷檔機具研究,加快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促進10大優勢特色產業機械化創新發展;完善農機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成果獎勵機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和評獎。支持科研院所與地方合作開展無人農場關鍵技術、以機適地等研究。加強農機試驗鑒定新方法探索和研究,對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創新農機產品實施專項鑒定。推動成渝相關高校合作,共建西南農業智能裝備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研發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研成果,打造一批示范基地。
表2 “十四五”現代農業“10+3”產業缺門斷檔機具需求目錄
。ǘ┡嘤農機裝備龍頭企業
落實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加快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培育一批“小巨人?成長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農機制造企業。通過重組、改制、兼并及相應的政策引導,扶持骨干型企業跨階成長,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帶動引領能力的農業裝備龍頭企業。推進省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向農業裝備制造企業梯度轉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成2-3家農業裝備全產業鏈企業集團。整合成渝農機優勢企業,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聯合建設成渝現代農業裝備制造基地,吸引一批具有國際國內技術領先優勢的農機企業入駐,支持形成農機裝備產業集群。通過首臺套等政策引導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開展農機裝備制造企業與農機專業合作社供需對接,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四川造”農業裝備,為企業創新研究、試驗驗證和示范推廣提供支撐。
。ㄈ┩七M以良機為牽引的“五良”融合示范推廣
1.推動“五良”融合建設。以產業需求為引領,組織力量開展分產業、分區域、分作物、分環節“四分”研究和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目標體系研究。以良機為牽引,加快構建農機系統推進機制,大力應用良種、推廣良法、建設良田、配套良機、推行良制。按產業逐步推進《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五良”融合農業裝備指南及考核標準》,在川糧油、川豬等10大現代農業園區率先推進“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播)、小麥精播以及玉米、油菜、馬鈴薯機播機收等機械化短板,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機械化。根據川糧油、川豬等10大特色產業對農業裝備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推廣示范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業裝備,研究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五良融合”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建立10大特色產業專家團隊,開展農業園區“五良”融合配套建設技術指導、規劃論證和驗收考核。到2025年,建設“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基地)100個,糧油、經濟作物園區農機化率分別達到80%、60%以上。
2.推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安寧河流域、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川東北丘陵大縣、糧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縣等重點區域,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創建行動,推進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等大宗糧油作物全程機械化。以園區為重點,打造一批產量穩定、技術先進、機制創新的糧油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建設1000畝以上宜機化改造集中連片項目區100個,農機作業通達率達到100%,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宜機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創建省級以上示范縣10個。
3.推進經濟作物、養殖、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圍繞丘陵山區、盆周山區,實施全面機械化專項,推進果蔬、茶葉、中藥材、蠶桑、林竹、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薄弱環節機械化。研究推廣主要經濟作物機播(栽)與機收(采伐)、水肥藥精準施用技術,加強農田殘膜回收治理,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突破機械化生產瓶頸。加快畜牧水產養殖業精準飼喂、環境控制等適用技術推廣,推進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廣生態化治理模式,大力發展規;B殖場沼氣工程,建立養殖糞污第三方處理服務機制。積極應用工廠化育苗、智能調控、儲藏冷鏈等先進設施技術與裝備,提高農業生產精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和加工,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綜合效益。
。ㄋ模┰鰪農機服務能力
1.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機制、新模式,大力推廣“1+1”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即1個現代糧油園區至少建成一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達到裝備設施先進、服務鏈條完整、要素保障有力、運行管理規范、規模效益良好、示范引領明顯的服務目標。繼續按照“一鄉一社”的要求,加大農機合作社培育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機合作社規范發展,不斷提升農機合作社經營服務能力。積極探索依托農業企業、農機合作社,建立區域農機維修(托管)服務中心,強化區域農機維修服務能力供給,努力破解農機“維修難”問題。到2025年,創建“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0個,帶動農機作業、維修、培訓等服務產值突破200億元,形成農機銷售、維修、培訓、服務、調度“一條龍”社會化服務體系。
2.健全農機化推廣服務體系。強化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推行“互聯網+”農機推廣服務方式,建立省級農機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和手機APP,促進大中型農機共享共用。完善農機試驗鑒定能力,優化農機試驗鑒定程序,加快農機鑒定、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推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搭建農機研發、推廣、應用交流平臺,促進農業裝備科研、制造、銷售、使用、維修、培訓全產業鏈協同工作。加強縣鄉農機推廣、監理機構建設,配備必要人員、裝備、經費等保障要素。創新農機化公益性服務供給機制和實現形式,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機化科技、培訓服務,支持農機制造企業、流通企業等建立健全農機流通、維修保養、金融保險服務體系。
3.強化農機安全監管。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放管服”改革,加強農機安全監管規范化建設,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工作。加強農機安全監管隊伍能力建設,開展農業裝備操作人員、維修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及職業技能鑒定,大力培養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農機工匠”和“農機標兵”。完善農機安全監管應急管理體系,研究農機事故應急處理預案,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演練活動。深入推進平安農機創建,開展變型拖拉機專項整治行動,2021-2025年報廢注銷存量變型拖拉機分別為2萬、2萬臺、1萬臺、0.8萬臺。到2025年,全省存量變型拖拉機實現清零。推進農機合作社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建立農機合作社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推行實施農機合作社安全生產清單責任制管理,努力實現安全生產責任“零缺位”。
4.加強農機質量監督。加強農機市場監管,開展農業裝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督促企業嚴格生產流程、落實強制質量標準,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對涉及人身安全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大力推動農業裝備產品自愿性認證,農機購置補貼機具資質采信農機產品認證結果。健全省、市、縣多級農機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加強農機質量投訴信息化建設,實施農機鑒定獲證產品監督檢查,對農業生產中使用量大面廣的農機購置補貼產品開展質量調查。健全農機維修網絡,規范服務程序,提高維修能力和服務質量。落實農機報廢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舊及高耗能農業機械。
。ㄎ澹┩七M農機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宜機化改造行動,加強宜機化標準、實施細則制修訂,在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魚米之鄉推進縣的建設方案、施工、監理、驗收等全過程中加強宜機化指標考評,推動耕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在丘陵地區(15度以下坡地)、二半山區區域重點推進農機作業生產道路建設,打通農機下田“最后一公里”。落實農村機電提灌發展規劃,全面推進標準化提灌站建設和更新改造,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重點推進智慧灌溉落地現代農業園區,積極開展提灌設施標準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將機電灌溉信息管理接入全省數字三農大數據信息平臺。加強縣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機具存放和維修、農作物育秧育苗、農產品產地烘干存儲及初加工等農機作業配套設施,完善農機配套設施規范、標準,著力解決農機“用地難”“住房難”等問題。
表3 “十四五”提灌站建設任務
四、重大專項
。ㄒ唬農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
啟動實施農機化薄弱環節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研發攻關項目,加快攻克一批10大優勢特色產業農機化關鍵、薄弱環節的新裝備與新技術。支持省內科研院所、企業組建農機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農機裝備制造聯盟等農機創新平臺,聯合申報、聯合實施一批國家、省級現代農業裝備重大科研項目。培育農業裝備龍頭企業,支持產學研推用深度融合,引導和鼓勵科研院校、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適合丘陵山區特色作物生產、特產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使用新型農機。
。ǘ拔辶肌比诤先虣C械化示范專項
支持10大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園區率先推進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播)、小麥精播以及玉米、油菜、馬鈴薯機播機收等機械化短板,實現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破解果蔬茶藥等特色經濟作物高效播栽、采收機械化技術難題,實現特色經濟作物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大力發展智能環控、精準飼喂、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健康養殖數字農業技術;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種養加一體發展;推廣“五良”融合技術,推進品種、種養模式、加工方式等宜機化,提供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
。ㄈ農機服務能力提升專項
通過實施農產品烘干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項目、社會化服務項目,對從事大田耕種管收機械化作業的服務主體按作業量給予補貼,支持創建現代農業園區、“魚米之鄉”推進縣、“菜籃子”冷鏈物流推進示范縣。壯大一批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實現“一村一農機化大戶”“一鄉鎮一農機合作社”發展布局。實施“互聯網+”農機推廣方式,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區,遴選推廣先進適用農業裝備,完善、規范省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化平臺,創新“田間日”等體驗式、參與式推廣新方式,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效果。推進“互聯網+”農機服務模式,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供農機作業、農資統購、技術培訓、信息咨詢、農產品銷售對接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加快農機新技術試驗驗證和新產品鑒定,持續提升農機試驗鑒定能力,強化專項鑒定結果應用。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放管服”改革,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建立區域性農機維修(托管)服務中心,提升區域農機維修服務能力,滿足農機維修服務需求。
。ㄋ模農機購置補貼專項
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效應,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加大糧食生產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等機具補貼力度,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工作。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發展需要,重點開展薄弱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獎補、購機貸款貼息。聚焦10大優勢特色產業,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備、農業用北斗終端等品目開展資質采信試點。開展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購置補貼APP申請、二維碼識別和作業軌跡檢測“三合一”辦理試點。支持生豬養殖場購置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農機補貼。鼓勵探索貸款貼息、融資租賃承租、農業裝備新產品、農田建設、標準化骨架大棚、農機報廢等綜合獎補試點。強化農機購置補貼規范管理,加強政策指導和監管。
。ㄎ澹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建設專項
啟動實施“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項目,落實《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指引(試行)》,制定《四川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規范》,堅持宜地則地、宜田則田,綜合運用工程手段,對農田地塊開展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改造,實現互聯互通,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明顯改善。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現代農業園區、“魚米之鄉”推進縣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丘陵地區(15度以下坡地)、二半山區重點推進農機作業生產道路建設,因地制宜制修訂農田整治宜機化標準、實施細則,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田宜機化改造典型樣板,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突出抓好宜機化改造試點,并將宜機化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評價的重要內容。圍繞川字號農業10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強提灌設施標準化、智能化、信息化示范建設,推進機電提灌站建設、老舊提灌站更新改造和太陽能提灌設施建設。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和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進智慧灌溉落地現代農業園區。加強縣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機作業配套設施,完善農機配套設施規范、標準。
表4 “十四五”農機化發展重大專項
1.農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支持產學研推用深度融合,協同攻克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卡脖子”問題,圍繞10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關鍵、薄弱環節農業裝備與技術創新。到2025年,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農機裝備制造研發基地,打造產值上億元的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農業裝備供給結構布局明顯改善,大中型動力機械與作業機具配套比達到1:3。
2.“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范專項。加大省級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項目對“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范的投入力度,加快補齊糧油作物機械化短板,實現特色經濟作物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大力發展農業投入品精準投放、智能采收干燥等數字農業技術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廣“五良”融合。
3.農機服務能力提升專項。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家庭農場等國家省級發展專項,創新“互聯網+”農機推廣方式,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加快農機新技術試驗驗證和新產品鑒定,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到2025年,全省農機戶達到250萬戶,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2萬個,推廣各類機具100萬套,完成省部級推廣鑒定100項,新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10個,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0個,農機作業、維修、培訓等服務產值突破400億元,現代農業園區綜合信息化水平80%。
4.農機購置補貼專項。爭取中央、省級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報廢更新、新產品等試點,實施中央下達我省農機補貼資金10億元以上。
5.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建設專項。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農機基礎條件建設力度,加快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和機耕道路建設,推進標準化提灌站建設和更新改造,推廣水肥一體化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田間道路通達率平原區達到100%,山地丘陵區達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
全省農業農村部門要把方案的實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明確實施要求,制定具體措施,落實相關支持政策,為方案實施創造有利條件。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建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協調,明確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將農機化和農業裝備發展列入現代農業重要內容和建設規劃。
。ǘ┩晟普咧С
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擴大先進適用機具補貼范圍,研究特色產業發展所需機具、新裝備、智能農機裝備、作業基礎條件建設等補貼政策。積極爭取省級工業發展資金、財政支農資金以及地方科技研發計劃項目支持,提高農業機械化投入中支持科技創新的比重,開展特色產業、數字農業等領域的裝備與技術研發。探索扶貧資金、涉農資金支持農機化發展的新方式。支持農機服務組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綠色環保農機化技術示范推廣。落實設施農用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農業生產用電等相關政策,支持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生產條件建設。健全農機具抵押貸款、擔保貸款、貸款貼息、保險補助等金融保險政策保障體系,降低農機經營風險。
。ㄈ┘訌娙瞬疟U
完善農業機械化人才引進、培養、試用、評價、激勵等各項政策措施,實施“千人計劃”、產業創新人才等人才工程。引導涉農高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培養一批引領農業裝備與技術創新發展、多學科背景的復合應用型農機化人才。通過購買服務、項目支持等方式,遴選培育一批農機推廣服務“土專家”,支持農機生產企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培養“農機工匠”,支持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操作維修技能培訓,遴選和培養“農機標兵”。開展農機職業技能鑒定。完善激勵機制,全面落實基層農機化人員職稱、工資等傾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ㄋ模⿵娀O測評估
實施農機化和農業裝備轉型升級發展監測,建立全面統計、區域評價、定向監測相結合的農機化發展動態監測體系,定期開展農機化形勢分析。開展對農機科技創新、全程全面機械化、農機服務、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基礎條件等方面工作的統計普查和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加強對方案主要指標進展情況的動態監測。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發現、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適時完善方案目標任務。
特別聲明